top of page

Lee Yong Ping (Chinese: 李永平, September 15, 1947 - September 22, 2017),  a Chinese novelist and translator. Lee Yong Ping was born in British Sarawak (western Borneo, now the territory of Malaysia), and spent his childhood here. As an adult, he left home to study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btained a 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Institute of English Literature. His creations are mainly novels, and his works reveal his identification with his own ethnic group and culture, and he continues to dialectize his hometown by writing about Borneo, China, and Taiwan.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Jiling Spring and Autumn", "Haitongqing", and "The End of the River". He has won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Award, the 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 Nebula Award, the Zhongshan Cup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Award, etc., and was awarded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Lee Yong Ping (Chinese: 李永平, September 15, 1947 - September 22, 2017),  a Chinese novelist and translator. Lee Yong Ping was born in British Sarawak (western Borneo, now the territory of Malaysia), and spent his childhood here. As an adult, he left home to study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btained a 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Institute of English Literature. His creations are mainly novels, and his works reveal his identification with his own ethnic group and culture, and he continues to dialectize his hometown by writing about Borneo, China, and Taiwan.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Jiling Spring and Autumn", "Haitongqing", and "The End of the River". He has won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Award, the 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 Nebula Award, the Zhongshan Cup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Award, etc., and was awarded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1947 - 2017

先生

Lee Yung Ping

李永平

Lee Yung Ping 李永平.png

出生

1947915

逝世

2017922 (70)

职业

题材

奖项

時報文學獎、聯合報小說獎

国籍

种族

汉族

籍贯

客家人

祖籍

​安息地

教育程度

​安息地

李永平(英语:Lee Yung Ping,1947年9月15日—2017年9月22日),华文小说家、翻译家。李永平生于英属砂拉越(婆罗洲西部,今为马来西亚领土),并在此度过童年。成年后,他离家到台湾、美国求学,取得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最终定居台湾,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东吴大学英文系、国立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暨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他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作品透露出对于自身族群及文化的认同探讨,不断地借由书写婆罗洲、中国、台湾三地,进行原乡的辩证。代表作包括《吉陵春秋》、《海东青》、《大河尽头》,荣获国家文艺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等,并曾获颁国立台湾大学杰出校友奖。

李永平祖籍在广东省揭西县灰寨镇客家人,生于婆罗洲古晋。1966年发表小说〈婆罗洲之子〉,获得婆罗洲文化局文学奖。

中学毕业后前往台湾,在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就读。晚年,他曾向人透露自己之所以离开,是因为支持砂拉越独立得罪马来西亚当局

大学毕业后留任台湾大学教学助理,同时担任《中外文学》月刊编辑。1976年前往美国深造,就读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尼分校的比较文学系,并于1978年取得硕士学位。同年至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于1982年取得博士学位。大学期间,受王文兴颜元叔影响,1968年完成短篇小说〈拉子妇〉,发表于《大学杂志》。

结束学业后,李永平在台定居,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及东吴大学英文系,后于国立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暨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担任教授。退休后长居淡水。除了作家及教授的身份,李永平同时也是一名翻译家。翻译过超过25本西方著作,题材从纯文学到大众文学均有,如《天地一沙鸥》、《旷野的声音》、《上帝的指纹》、《幽黯国度》等。

2017年9月22日在台湾去世,身后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武侠小说《新侠女图》。骨灰撒入淡水外海。

138790d6-e44c-4259-9064-82afa8ebee49.jpg

1947 - 出生与英属婆罗洲砂拉越首府古晋

1952 - 古晋中华第四小学幼稚园,小学先后在中华四小、马当中华公学和古晋圣保禄学校度过

1959 - 古晋中华第二中学

1962 - 古晋英文中学

1966 - 获得婆罗洲文化局文学一等奖

          - 获得婆罗洲文化局文学一等奖

1967 -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

1971 - 大学毕业

          - 同年成为台大外文系教学助理,一直到赴美深造为止

1972 - 担任《中外文学》编辑

1976 -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比较文学硕士

1978 - 获得硕士学位

          - 同年申请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获准

1982 - 获得博士学位

          - 同年前往台湾,担任中山大学外文系助理教授

1986 - 担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编辑

1987 - 放弃马来西亚国籍,成为中华民国公民

          - 同年离开中山大学,专心致力于写作

1989 - 母亲过世

          - 同年开始书写《海东青》,并发表系列小说在联合文学副刊

1992 - 出版《海东青》

          - 同年开始任教于东吴大学英文学系,一直到1999年

2000 - 任教于东华大学

2008 - 自大学退休

          - 同年开始专心致力于书写《大河尽头》

2015 - 出版《朱鸰书》

2017 - 逝世

砂拉越

李永平的小说经常以故乡婆罗洲为背景,故常被认为是马华作家,但他本人对这个说法感到不以为然,甚至于对马来西亚国家本身都相当反感,因为英国在建立马来西亚时,无视当地人的反对,就将各个地区统整起来。

他于1987年放弃马来西亚国籍,改持中华民国国籍。然而他对故乡婆罗洲仍然有切不断的情感。

中国大陆

相对马来西亚,他本人对于客家的族群认同则较为稳固,而这个客家的认同,同时与中原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进行结合,便成了对于中国的认同。虽然至今从未停留在中国大陆上,但他认为他是由中国文化这个母亲所孕育出来的,也因此在创作时,他总踩在中国文化的立场,选用汉文化的文字以及思想进行书写。

台湾

李永平在大学求学阶段以后,多数的时间他都在台湾,台湾就俨然成为了他的另一个故乡。然而,除了这样个人迁移的因素以外,台湾的认同更包裹着复杂的政治问题。由于国共内战后,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在当时海外华人的眼中,中国共产党并没有保存中华文化的倾向,也就使得国民党的政权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这时台湾就转化成了中国文化的保存基地,也形成了“台湾等于中国”的印象。李永平在这个情况下,也认同台湾是中华文化的保留区,但在这个认同中,不免有些异质感。一方面他清楚台湾并不是中原地区,另一方面台湾的中华文化不断萎靡,这些感觉都出现在他的小说之中,使得他对台湾的中华认同变得模糊不清。

原乡探讨

李永平特殊的离散经历,使得他在关于“原乡”的讨论上有特别的着力。有别于一般的华文作家,“原乡”一词几乎可以理所当然地指向中国大陆。李永平的“原乡”同时可以指向三个地方,分别是婆罗洲、中国、以及台湾,三个地方都是他的原乡,却也都有各自的欠缺之处。婆罗洲是他生长的原乡,然而一种殖民地的属性,使得文化及政治的繁杂因素混杂在一起,他没办法对这个地方产生文化的认同。在较早的小说创作中,他不断借由陈述婆罗洲文化的异质感,进而转向中国的原乡认同。而中国是他的族群的原生地,也就是文化上的原乡,但因为历史因素以及政治局势,他没能回到中国地区,使得中国成了想像中的原乡。在创作中,中国不断以母亲的形象呈现在文化认同之中。至于台湾则是他学习的地方,也就是学术的原乡。台湾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又有他学习的轨迹,是经历与文化特质兼具的原乡。然而台湾在这两个方面却都不够完整,因此台湾的形象在他的小说中成了海东的罪恶城市,有文化上的缺乏。总体而言,在“原乡”的讨论上,李永平采取的立场不是疏离、陌生的原乡,而是失落的原乡,这也就是说原乡不再可以回归,永远有一个空缺在文化与记忆的地方。

中国文化

李永平因为他的中国认同,使得他在创作时,选用的文字非常讲究,要以中华正统为首要准则。他在句法上,尽可能避免西式的语句出现,在字词上,则尽可能选用中国文化中既有的词汇,并试图重新开发过去出现过的字词,扩展汉字的使用向度。除了文字层面的中国文化表现,在小说内容之中,也不难发现中国式的书写。比如中国的果报观念以及鬼魂的书写,都可以在李永平的小说之中发现。另外,特别提到他对于客家的族群,他在创作中不刻意强调客家的族群认同,但对于客家人的精神,他认为仍在创作中存在有一定影响。

反西化

“反西化”在李永平的作品中是一项比较特别的风格,主要是应对着乡土文学而衍生出的一项特质。在民族性上,它提供了对自身所处文化的确认,让自己的民族拥有自身的认同;在文学创作形式上,它可以将书写的中心更加明确的标举出来,这个情况特别在《吉陵春秋》中展现;在文学发展脉络上,它则呼应着1970年代的乡土文学,当时所提倡的文类内容及风格,为了对当时依赖外国支援的台湾,主要以反映现实生活而作,以抵抗外来的影响。在这样的写作理念之下,李永平的作品呼应了乡土文学,作品中对外来文化的一些缺点抱持着批判、纠正的态度。

女性描写

在李永平的小说创作中,对于女性的描写篇幅相当多,这相较于其他小说是较为特殊的一点。借由描写纯真的女性,对比那些女性们所身处的城市。那些城市的罪恶、污秽,便显得异常强烈而令人感到不堪。进一步在社会导致纯真尽失、家庭毁败、国土沦陷的书写之中,女性仍然在书写中占有相当地位,甚至更意味着复仇的开端。尤其在书写母亲时,母亲从建设者的身份变成一种类似于毁灭者的脚色,这个反差更是震慑人心。另外,关于坚强女性的描述,李永平个人认为跟客家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有所关联。

  • 在亚洲周刊所选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李永平的《吉陵春秋》入选为第40名。

  • 《大河尽头》(上卷:溯流)获中国时报2008年开卷十大好书奖。

  • 其它作品还曾获时报文学奖推荐奖、联合报小说奖、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中央日报出版与阅读中文创作类十大好书、红楼梦奖等奖项的肯定。

  • 2015年获得国家文艺奖。

相册

© 2023 by LBW Management

bottom of page